楊旭辰(Dana)
華東師范大學對外漢語系本科畢業生
現就職于上海美國學校,擔任小學中文教師一職已有十余年,致力于向全世界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語言文化并引以為豪。愛好閱讀、聽播客、看綜藝、看展、小巷小店小吃小喝打卡拍照、Barre、普拉提、陰瑜伽、Shbam、Zumba Toning和爵士舞。
母校初印象
初來母校時覺得離家真近好開心!我高中是住讀,所以非常喜歡離家只有三站地鐵的母校。記得有一次體育課,我們就在文史樓前打羽毛球,看著很多普陀區的居民也在校園里穿行,就覺得這是和住宿高中不一樣的,具有自由度的氛圍。沒有了圍墻的開放式校園,和周邊社區也融合得很自然。大學的“大”,應該體現在她的兼收并蓄上,對社區和師生是這樣,對思想和文化也應該是這樣。
我自己旅游的時候,也喜歡去各個國家的大學看看。像德國的慕尼黑大學、英國的劍橋大學和韓國的梨花女子大學,它們在建筑特色、風景人文和學術氛圍方面,既保留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又和社區融合得很好,成為了很多人慕名而來的景點;同時社區也為大學提供了周全的配套設施和相得益彰的周邊環境,比如劍橋附近的眾多古堡中的學院,梨花女子大學附近的林蔭道和美妝店。期待母校在曹楊街道也能早日成為學術+顏值雙高的網紅大學!
工作內容
目前主要是教外籍小學生中文,母語和非母語學生都教,最近母語學生占了絕大多數。每天幾乎要上小學每個年級的課,非常忙。工作環境和氛圍還不錯,有自己的教室(教室同時也是辦公室),校長也很理解支持。
工作感受
國際學校的工作是很忙的。很多local school的語文老師每天只有1-2節課;很多PYP國際學校的中文老師除了帶班之外,每天也就一節課。而我們每天5節課的工作量,加上會議和備課,基本從進校到出校沒有空余時間。做老師沒有壓力不大的,主要是要學會自己調整,我們的工作也有一個優點,就是因為校區偏遠,通勤只能靠班車,所以不加班是共識。我自己也努力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劃清界限。慶幸自己的工作性質,允許我每天的第二人生在下午四點半開啟。當然,看著自己的學生成長,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也是工作帶給我的成就感之一。
求職經歷
當初我的專業去國際學校的同學好像并不多。我自己比較看重專業對口性,又覺得比起其他學校的老師,國際學校老師沒有家長群、職稱、業績壓力,是教師行業里性價比比較高的職業,所以畢業投了上海所有的國際學校,大四也去過一些國際學校面試和代課。之所以最后選擇上海美國學校,是覺得該校計之長遠,愿意花好幾個月時間和精力來培養當時還是實習生的我,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學校的綜合實力、格局和價值觀。
所學專業對目前工作的幫助
我想對于很多專業來說,工作后需要重新學習的一線實踐經驗,都是大學課程很難提供的。所以我很贊同“終身學習”這個概念——你知道的越多,你會發現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而我心目中的大學學習,更像是拋開了就業濟事的實用功利主義之外,對于人生實踐、生命體驗和性情習慣培養的“大”之學堂。學一些看似“無用”的知識反而更“有用”。比如我大學期間一次獎學金也沒拿過,二專也只學了一年就半途而廢,績點只求自己看得順眼就好,卻會因為自己喜歡的老師和課程,大四實習請假不求學分去旁聽,從不缺勤;也會和ciee交流生交朋友;大三開始就在多個語言培訓機構兼職賺錢積累教學經驗,認識了各個國籍各行各業的外國人,開啟了自己對外漢語教學的興趣。大學提供給學生的資源有很多,尤其是我們系,這些資源不僅僅是學術上的,要珍惜這個舞臺上的每分每秒。
就業建議
隨著大環境的變化,我也理解現在畢業生就業的難度,和我當時不可同日而語。首先,要有自己的理性思考 和對于局勢一定的判斷力。在競爭日益激烈,996“福報”和內卷盛行,同時大數據和短視頻、自媒體泛濫,人的思想被信息繭房包裹的時代,如何保有自己的初心和邏輯思維,從而規劃和決定自己的未來,對于每一個人都是挑戰。而作為我們學院的畢業生,在國際視野這一點上,應該已經具有相對優勢,希望不管從事什么職業,都不要忘了大學所教給你的“無用”的知識。再者,在疫情和可能出現的新冷戰國際格局下,健康管理和財富管理,是每個人從自身出發都可以開始規劃起來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