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的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
一、基本概況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是全國國際中文教育領域專業研究及國內外漢語教師培養的重鎮,憑借高標準的學生培養、優質的課程、雄厚的教學和研究力量在國內外持續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力。學院下設漢語國際教育系、漢語言系、比較文學系、漢語教師培訓中心四個教學單位,擁有國家對外漢語教學基地、國務院僑辦華文教學基地、國際漢語教師研修基地三個國家級基地。目前學院專任教師90余人,在校學生1800余人,在校國際學生1200余人。(學院歷史沿革圖)
華東師范大學是全國最早開展留學生教育并設立對外漢語本科專業的高校。幾十年來,依托華東師范大學雄厚的人文底蘊和學科優勢,學院聚焦國際中文教育領域,不斷開拓創新,積極投身于一流專業建設,打造了系列特色學科群,構筑了“雙語、雙文化、雙能力”人才培養體系。目前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軟科全國排名第二,為國家一流建設專業。
國際中文教育學科群:華東師大的漢語國際教育工作始于1965年,1980年后開始恢復招收留學生,是改革開放后第一批接受外國學生的高等院校。1984年,華東師大成為最早開設對外漢語本科專業的四所高校之一。2020年該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1年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中華東師大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位居A+層次,全國排名第二。目前學院在漢語國際教育領域形成了從本科到碩士、博士研究生,從專業學位到學術型學位的完整人才培養鏈。學院擁有國家對外漢語教學基地、國務院僑辦華文教學基地、國際漢語教師研修基地三個國家級基地,是全國高校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聯席會主席單位之一。2018年學院參與的IBDP教師培養課程認證獲得通過,成為大陸地區唯一一家獲得IBO授權培養國際中文教師的單位。
語言學學科群:我院語言學專業的研究領域廣闊,涉及語音學、詞匯學、句法學、語義學、語用學、修辭學、方言學、第二語言習得、社會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等,涵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兩個二級學科,秉承崇尚理性思維、注重邏輯推導并與經驗實證相結合的科學傳統,致力于培養具有扎實的語言學專業知識和開闊的國際化學術視野的語言學人才,在學科建設、課程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展示出專業化和國際化的鮮明特色,已在國內外學界產生較大的學術影響。
比較文學學科群:國際漢語文化學院比較文學系于2021年揭牌成立,是全國唯一具有本科招生資格,以比較文學和中國文化國際傳播作為研究領域的專業系科,也是美國哈佛大學“世界文學研究中心”的中國高校理事單位。比較文學系擁有一支由知名教師和新銳教師組成的高質量教學與研究團隊,并準備在未來幾年里持續擴充師資。比較文學系教師與國內外各知名高校學者開展長期交流合作,致力于以文學為橋梁進行跨文化、跨學科研究,積極參與構建新型全球文化格局的系統性工程。比較文學培養重在訓練語言能力、文化史深度理解力和思辨性寫作能力,本科和研究生課程設置也以上述三種能力的訓練為核心。學生將以英語高級技能、中文寫作和二外能力訓練為根基,循序漸進地掌握世界文學史、文化史知識和對人文社科問題的分析能力,在獲得學術啟蒙的同時,提升翻譯、外事工作、創意文案設計與寫作等素質。
三、國際化育人氛圍和交流平臺
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家的學生 國際漢語文化學院是一所國際化學院,吸引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漢語及中國文化感興趣的青年,每年有超過1000名各國學生學成走向世界。(近十年學院畢業的國際學生分布情況)
特色的中外融合學院文化 學院積極探索以卓越育人為目標的全育人培養模式,通過打通“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創中外融合的多元文化校園氛圍。開設《中國社會概況》、《當代中國國情》、《跨文化交際》、《中國城市文化》、《上海城市文化》、《語言實踐》 等特色課程,精心打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移動課堂。此外,積極引導學生深度參與社會實踐、文化考察、文化體驗活動,通過中外學生主題班會、中外學生伙伴計劃、祭孔典禮等各類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促進中外學生共通共融、共同成長。
廣泛的國外交流學習平臺 學院致力于為學生提供國際化實踐平臺和環境。不僅在國內設立了眾多的實習基地,還與美國、英國、日本、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80余所海外高等院校高校機構合作,推進學生的國際化培養。近五年主要交流合作高校包括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紐卡斯爾大學、曼徹斯特大學、杜倫大學、以色列海法大學、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師范大學、韓國高麗大學、韓國國立釜山大學、法國里昂政治學院、巴黎東方語言學校、日本名古屋學院大學、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美國圣奧拉夫學院、法國蒙彼利埃三大、德國不萊梅科技大學、柏林洪堡大學、挪威卑爾根大學等。(2017-2021年中國籍本科生出國(境)交流學習情況;2016-2021年中國籍研究生出國(境)交流學習情況)
四、高質量的就業與未來發展
國際漢語文化學院以深厚的專業底蘊和豐富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一大批素質高,專業底蘊厚,綜合能力強的本碩博各類人才。學院學生就業率連續十年達100%,其中本科畢業生近60%到國內外一流大學深造。
*本科生 2017-2021屆畢業生就業情況
*碩士生 2017-2021屆畢業生就業情況
*博士生就業
博士生就業95%為高校和科研機構,就業區域50%集中在上海。
五、國家與社會發展責任
國際漢語教師研修基地
國際漢語教師研修基地是原國家漢辦(現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在中國國內第一個掛牌單位。它依托華東師范大學綜合性學科優勢,豐富的海外資源,高標準的國際中文培訓課程和中**家學者搭建的高端師資平臺,為全世界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數萬名本土漢語教師,漢語志愿者教師,國家公派教師和漢語學習者,也協助一些國家制定了漢語教學大綱,編寫了漢語教材。
截止2021年培訓:
外國本土教師:3811人
國家外派漢語教師:8575人
國家外派漢語志愿者:5925人
孔子學院院長:381人
《國家漢語教師資格證》考試:9643人
外派志愿者教師選拔:8035人
外派中文教師選拔:3542人
中方院長選拔:380人
民族地區語言文字教育協同研究中心
華東師范大學民族地區語言文字教育協同研究中心成立于2021年5月,主任為張建民教授。中心是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決策部署,在全面開展語言助力鄉村振興的工作中,針對國內外對民族地區語言教育的關注,由華東師范大學與內蒙古師范大學、新疆師范大學、西藏民族大學、云南師范大學、四川師范大學等校合作設立,以此為載體,建立起多元、融合、持續的創新模式和機制,形成民族地區語言教育發展研究的學術生態群,充分發揮各高校為社會服務的功能,投身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并逐步將協同研究中心建設成具有國際重大影響的學術高地和國家相關政策制訂的咨詢基地。
民族地區語言文字教育協同研究由各校專家組成了多學科交叉平臺,積極推動內地研究資源和民族地區的鏈接,在語言助力鄉村振興中,引領了國內民族地區語言教育研究和實踐。其主要研究領域為:民族地區的語言教育政策研究、民族地區的語言教育歷史研究、民族地區的語言教育規范研究、民族地區的語言教育服務研究、民族地區的語言教育技術研究、民族地區的語言教育培訓研究。中心成立以來,積極參與國家通用語言的普通工作,開展了相關研究,其研究成果已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原名華東師范大學中國民俗保護開發研究中心,由我院著名的民俗學研究專家陳勤建教授牽頭建立。陳勤建教授及其團隊的民俗學研究一直走在國內外學術前沿,其民俗學理論的前沿思考至今影響深廣。2008年,中心更名為華東師范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承接多項民俗學及非遺保護相關的縱向、橫向前沿性研究課題,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很多創新性的研究方法、理論依據和實踐案例。團隊參與了上海及長三角地方性非遺法規及規劃的制定工作和數十項有影響的國家、省市及地方古村鎮的文化遺產保護、創意、開發策劃或評審工作;撰寫非遺進校園、進社區的非遺鄉土教材,為特色高中編撰非遺校本課程教材;以全新的理念和呈現方式為三林鎮古鎮、橫沔古鎮等編寫地方志;同時,該中心近年來直接為非遺的國際性交流和研究做出了諸多貢獻。
應用語言研究所
應用語言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為語言文字的社會應用(包括語言教育、語言政策、語言規范、網絡語言、社會方言等)、對比語言學、翻譯研究、國際中文教育、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習得與教學、漢語教師發展等。研究所成立以來,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成果,承擔了一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包括國家社科重點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包括重大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以及各級人民政府委托研究項目,出版了一批有影響的著作,在國內外發表了大量重要的研究論文,編寫出版了許多教材,為國家戰略、上海國際大都市建設,尤其是為中文和中華文化傳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國際漢學研究中心
國際漢學研究中心成立于2021年7月,主任為金雯教授。中心為依托國際漢語文化學院的獨立研究機構,積極推行跨學科研究的學術觀念,致力于召集文史哲不同學科的學者共同研究國際漢學的經典難題。中心以中世紀至1800年間亞歐文化的交流互鑒為背景,使用哲學、宗教學、文學作品、西方人的旅行記事及物質文化等素材重構早期全球化中中國話語的地位和影響。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學研究中心將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在早期現代世界體系和“世界”觀念形成的大語境中研究中國文化和典籍的傳播,集成、翻譯新材料并對這些材料做出深入解析。
與此同時,中心也將特別關注“故事”創作的方式及其傳播媒介在當今世界發生的巨大變化,著重梳理全球短視頻文化的敘事肌理、全球青年亞文化之間的互相滲透等關鍵問題,充分對接當代城市文化與創意產業研究,合理使用文化經濟學研究與讀者情感反應分析等方法。同時擬借鑒當代實驗心理學手段考察外國讀者接受中國話語和文化的認知和情感機制,梳理文化傳播與不同國家深層情感結構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