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應用語言研究所
華東師范大學應用語言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首任所長為潘文國教授,現任所長是吳勇毅教授。研究所是一個較為松散的跨系所的科研機構,由從事語言應用研究的各領域的教師和研究者組成,以國際漢語文化學院為主。
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為語言文字的社會應用(包括語言教育、語言政策、語言規范、網絡語言、社會方言等)、對比語言學、翻譯研究、國際中文教育、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習得與教學、漢語教師發展等。研究所成立以來,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成果,承擔了一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包括國家社科重點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包括重大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以及各級人民政府委托研究項目,出版了一批有影響的著作,在國內外發表了大量重要的研究論文,編寫出版了許多教材,為國家戰略、上海國際大都市建設,尤其是為中文和中華文化傳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應用語言研究所以習近平總書記的治國理念為指導,以服務國家戰略、城市發展和學科及專業建設為目標,扎根本土,面向世界,鼓勵產生更多的優質的跨學科研究成果。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簡介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原名華東師范大學中國民俗保護開發研究中心,由時任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華東師范大學對外漢語系主任陳勤建教授創立。該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大夏大學的學術淵源,五十年代全國院系調整后的興起的民間文學教研實踐,八、九十年代“民俗學”學科正式冠名后教研開拓,面向社會發展的時代選擇。在國內大學民俗學教育研究領域獨樹一幟。陳勤建為首的華東師大民俗學研究,一直走在國內外學術前沿,其民俗學理論的前沿思考至今影響深廣,他出版專著10部,編著9部,論文180余篇,獲中國文聯“山花獎”一等獎等省部以上社科獎7項。
本世紀初,“非遺”在初入國門,理論與實踐尚不成熟之時,陳勤建教授及相關專家,多次參與了國家和省市層面“非遺”理論構建、保護法規修訂等奠基工作,從民俗學角度完善非遺的研究方法、理論體系,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的本土化。近十年他來參與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前期探討、申報、評定、研究工作,參加了國家第一、二、三、四、五批國家級及上海市非遺項目的評審。另外,受文化部委托,受命赴地方督察、指導山東、山西、安徽、及甘肅、寧夏、天津等省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應邀在上海世博會高峰論壇所作城市文化傳承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關系的主題學術報告,獲得世博會執行主任的感謝狀。因其非遺保護的突出貢獻,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工作者”稱號。
基于長期的項目實踐和發展需求,2008年,中心更名為華東師范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中心秉承其在非遺學術研究中的優良傳統,發表了多篇在非遺保護屆極有分量的論文,多次被新華文摘和解放日報轉載。出版《回歸生活——非遺保護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活化傳統 守正出新——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優秀實踐》多部非遺著作,承接多項民俗學及非遺保護相關的縱向、橫向前沿性研究課題,以民俗學研究視角為當代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多元、深刻的理念思路,也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很多創新性的研究方法、理論依據和實踐案例。在這個過程中,中心團隊漸趨成熟,諸位教授專家在學術研究的基礎上,本著“經世濟民”的學術理念,為政府和社會服務。團隊參與了上海及長三角地方性非遺法規及規劃的制定工作,多位團隊人員作為上海市非遺保護專業委員會專家對非遺項目申報、專項項目評審等做了大量工作,對人員培訓、術語解析等實踐工作提供了專業咨詢。團隊人員參與了數十項有影響的國家、省市及地方古村鎮的文化遺產保護、創意、開發策劃或評審工作;撰寫非遺進校園、進社區的非遺鄉土教材,為特色高中編撰非遺校本課程教材;以全新的理念和呈現方式為三林鎮古鎮、橫沔古鎮等編寫地方志;受文化部非遺司委托負責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多部傳承人紀錄片的拍攝……
同時,我中心掛靠單位是國際漢語文化學院,因此也擔負著非遺文化傳播的職責。我們不僅在高校中,在為各國留學生開設傳統文化相關課程中講述中國非遺故事,組織非遺體驗活動,而且我中心研究人員周曉霞曾擔任意大利都靈孔子學院院長、瑞士巴塞爾孔子學院院長,美國紐約協進社孔子學院院長,現兼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級機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系學校網絡國際中心”主任;我中心研究人員戴嵐曾任美國俄勒岡大學、瑞士巴塞爾大學孔院院長,近年來直接為非遺的國際性交流和研究做出了諸多貢獻。我中心還一直保持著與日本神奈川大學的國際學術交流合作,到今年已經17年。已派出教師、博士生十余人,這對于培養青年學者、對于本中心一直能夠保持國際學術前沿狀態,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我中心的宗旨是從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角度出發,深化理論研究,保持學術前沿,并能夠將理論研究成果運用到大眾教育、文化事業等當代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領域,實現學科服務社會、啟迪民心、文化復興的最終價值。
華東師范大學民族地區語言教育研究中心
華東師范大學民族地區語言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于2018年,主任為張建民教授。成立至今,充分發揮我校在語言教育方面的優勢,聚集語言教育、信息技術等學科專家建起推動民族地區語言教育發展的平臺,在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2019年中心堅持問題導向,精準發力,用獨創的模式開展推普賦能脫貧攻堅,在“新疆澤普縣少數民族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教學能力提升”試點獲得了成功,受到了教育部、上海市的高度重視。2020年中心承擔了50所大學開展的“52個未摘帽貧困縣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線示范培訓”的教學指導工作,使得 “華東師大模式”在全國得到了廣泛推廣和使用,成為抗疫期間全國推普脫貧的典型。2021年中心承擔了“民族地區農村幼兒園教師普通話示范培訓”的規劃統籌,引領了推普助力鄉村振興的工作。同年,獲得“2017-2020年度上海市助力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獎”。